集南北中华古建筑大成

天后宫显格外彩色缤纷

天后宫主体建筑物承传中华古典建筑的特色,以色彩丰富、设色大胆、用色鲜明,对比强烈见称。这种色彩的感情反映在建筑物层面,使得中华建筑显得格外彩色缤纷。

从天后宫的顶饰、彩樑、雀替、斗拱、橼子、承尘、澡井、栏杆等等的彩画设色结构中,更能清楚地表现出中华艺术的色彩特征。

天后宫的另一个特色是天后殿上的屋脊有燕尾及龙凤顶饰,是典型的南方建筑模式;而前面牌楼屋脊成一直线,两端各有咬脊龙作终饰,是典型的北方建筑。

故雪隆海南会馆天后宫可说是集南北古中华建筑的大成。

下载天后宮建築大觀 

屋顶装饰

天后宫是仿效古建筑为例而建,故屋顶上有鱼、龙、凤、仙人、狮子大象等瑞兽装饰。这些瑞兽中一些是以琉璃剪贴而成,一些则以琉璃瓦制作,再以白黏土烧成,手工精细。

橼子

天后宫的橼子是由方形柱组成,全宫共有六千一百三十四条橼子,每条上橼的顶端都雕以万字彩画,下橼顶端则雕以弯月形彩画。

彩樑

彩樑是指绘上彩画的横樑。中华古典建筑一向来以色彩丰富,设色大胆、用色鲜明、对比强烈而见称。因此,自古以来庙宇和宫殿建筑一向来就喜欢采用热情、欢乐和富丽的色彩。

在天后殿、钟鼓楼、四角亭、牌楼等处都有彩樑。全宫共有二百二十七条彩樑,全长三千一百四十尺。天后宫的彩樑有枋心、藻头、箍头三段组成。箍头在最外侧,用两道坚线相隔,中间画面为坐龙。藻头靠近箍头,用锯齿形两道括线相隔,中间画面为降龙。枋心在两边藻头之间,在整幅彩樑中所占的画面最大。

斗拱

斗拱是中华古建筑中特有的形制,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之过度部分,其功用在于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直接集中到柱子,或间接纳至额枋上再转嫁到柱子。从外观上,斗拱常使人产生一种神秘和高深奥秘的感觉。无论从艺术、美学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象征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

天后宫的斗拱都漆上蓝体白边,层层相叠承架在屋檐下。全宫计有斗拱四百七十幅,分别安装在天后殿、牌楼、钟鼓楼、文经阁、武经阁及礼堂外的屋檐下。斗拱中间伸出部分叫作“耍头”,雕着一立体式的青色龙头,其两旁的“垫拱板”则雕半立体火焰珠一粒,象征吉祥如意。

藻井

天后殿中央顶部,有一个凹入的井式“宆顶”,高起如伞盖的装饰物,就是藻井。藻井自古以来被认为是中华木造建筑一项繁杂的装饰技术。藻井的形状有圆形、四方形、椭圆型或旋纹回旋形及八卦形等。

天后宫的藻井共有两种形状,即圆形及四方形。圆形藻井的直径是十八尺。顶端最小圆圈内有一只蟠龙、口()吊灯。蟠龙外较大的圆周上则雕有二十四个黄梨花头灯座向外扩张,另有个由内外渐次而大的圆周。圆周上有莲花灯九十六盏,妈祖神像一百二十座。二十四条飞带的发源处,雕有二十四只古狮,两狮之间立有妈祖神像一座,使古狮带有守护的意味。

圆形藻井左右两旁另设长方藻井各一。每座雕有莲花灯,妈祖神像及古狮。所有长方形及圆形藻井的妈祖神像,和圆形藻井四方角落的八只祥鹤,加上中央顶部的蟠龙,都被贴上真金箔。

龙柱

天后宫的龙柱在天后殿前,共有四根,高约十五尺,是以洋灰雕成。每根柱子的龙怀抱石柱,由上而下,龙头约在石柱三分之一高的位置,作上昂翻腾的姿势。四根龙柱喷以假麻石原色,保持其原始风格,感觉更加清丽脱俗。

栏杆

天后宫的栏杆是属于“清式挂钩”,全宫共有二百八十六幅栏杆。栏杆壁每幅长约六尺,厚度是四寸左右。每幅栏杆的“大华板”前后雕有麒麟各一对,柱头则雕半立体盘龙。栏杆中部状如花瓶之物称为“云拱”。一般上,“云拱”的位置是坐落在两望柱高度的对角线上,以使栏杆的构图处于稳定的状态。

承尘

天后宫的正方形承尘画有两种款式,即贴有真金箔的“龙凤承尘”及“合云承尘”。在天后宫大门的牌楼及礼堂之间的遮雨廊顶左右,除了龙凤承尘外,还有一种呈圆拱状一木材雕成的“月供朵承尘”。形状呈半圆柱形,是天后宫承尘中较特殊的一种结构。

琉璃瓦

根据清式营造则例记载;瓦的釉色很多,最普通的是黄绿二色。黄色是帝皇宫殿及神圣庙宇所用。天后宫所采用来自台湾,以金黄色为主的琉璃瓦。天后宫是神圣庙宇净地。庙内供奉的妈祖或天后神像,曾或历代帝王敕封,身份特殊,采用黄色的琉璃瓦作为屋顶是非常贴切其身份及地位。

门神

天后宫的门神为秦叔宝和尉迟恭。据说唐太宗登上皇位后,每夜在寝宫外都有鬼魅呼号。大江秦叔宝、尉迟恭请求为太宗守门,自此之后太宗睡得安稳。但是唐太宗不忍二爱将日夜操劳,便将二人的画像贴在门扇上以驱魔辟邪,民间也效仿,逐被视为门神。

雀替

天后宫共有雀替及小雀替两种。这些雀替全部以水泥雕刻成,配上七彩油漆,具有独特的风格,礼堂前则有木雀替。

壁画

天后宫的壁画包括门神、牡丹花、梅花、兰花、菊花、荷花、龙、凤、麒麟、二十四孝、妈祖故事、水尾故事、观音故事及八仙的法器等。

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