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馆历史

葉亞來莫逆之交叶勇
隆谐街创设琼府会馆

据一般建会馆及建庙宇所依循的程序,先是拥有简单的坛,再次改建为简陋的小庙宇,最后才扩建为砖瓦大庙,进而组成了会馆。一般上而言,在没有会馆之前,乡亲及善信多以神坛或神庙为联络乡谊或商议事务场所。由于重要性与日俱增,会馆随着组成而逐渐地反客为主,神明所在的宫或庙,最终成为会馆的附属机构了。

1956年6月23日,雪兰莪琼州会馆执委会议上根据天后宫香炉上铭刻“光绪十六年”推算,已有67年历史,遂照香炉上年份记载,议决1889年为会馆创建年份,同一执委会议也通过议决案,确定每年阳历8月15日为馆庆纪念日。

雪隆海南会馆创始人为叶勇,又名叶荣,原籍何县何乡何村,无从考证。叶勇先贤早年自中国海南岛家乡南来谋生,据说初期在马六甲与叶亚来相识。叶亚来当时(1860年左右)在马六甲与森美兰芦骨之间来往,从事生意。

根据另一说法,在这之前,叶勇与叶亚来曾一起在马六甲某矿场当过“伙头”(厨师),份属同事之谊。后来,“吉隆坡之战”爆发,叶勇先贤协助叶亚来领军作战,相交愈发莫逆。1873年,吉隆坡战火平熄后,叶亚来除大封“功臣”之外,更尽量照顾曾经一道出生入死的一班同袍,分配土地给各省籍人士以兴建同乡会。叶勇先贤与叶亚来是战友又属宗亲,于是取得了吉隆坡谐街49号(起初为59号)地段,建立“琼府会馆”。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当年叶勇先贤自甲必丹叶亚来手中取得地段,其契约与牙兰已无迹可寻,否则,对会馆创设历史查证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迁建苏丹街实行炉主制
创办侨南学校爱吾华教

1889年(清光绪15年、岁次已丑年),叶勇先贤为适应社会需求及联络同乡,乃召集乡亲集资,于谐街49号建造“土泥葛宅”(即泥墙亚答屋顶之简陋屋子),设立“琼府会馆”,其后附设天后宫,除奉拜神明外,也藉此场所联络同乡。
这就是雪兰莪琼州会馆最初组成之肇端。据知,当时雪兰莪境内海南籍人口,在巴都知甲英人甘密园工作者大约40人,在吉隆坡居住者大约30人,连同巴生及巴生港口处者,共约100人。
1904年(光绪三十年岁次甲辰年),乡贤符辉安、黄辉明、秦志旭、张拔金(又名张泮金)、陈继丰、朱远佳、符和生、李极轩、吴镜堂、林安清、龙学丰、王兆松、龙兴寿诸先贤及鲜鱼行(即今鱼商行)同人等,因鉴于谐街49号馆址狭小,不敷应用,也不雅观,大力主张会馆迁建。他们召集众同乡举行迁建馆宇会议,会中通过将在苏丹街的天后宫地段,改建馆所,使会馆与天后宫合并为一。
苏丹街天后宫之地段,原是由新茂隆号东主史仁章先生向雪兰莪参政司申请所得,经办妥领地手续,并取得一纸证明书,惟该一纸公文并非正式牙兰文件。同乡大会推举王兆松、符辉安、秦志旭及黄辉明等乡贤,向雪参政司申请获准建会馆。
在众乡亲大力支持下,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岁次丙午年)即兴工建馆,直到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岁次戊申年)始告竣工。天后宫庙特竖立“各翁捐题建造琼府会馆芳名碑”,上书“光绪三十四年岁次戊申年仲春月吉旦立”,以资纪念。
琼府会馆原未设置主持人,仅由一名司祝负责管理之。创始人叶勇逝世后,会馆效法吉隆坡师爷庙实行炉主制。前后出任炉主者有连丰汽水厂林麟之、开利面包店龙其开、新就昌面包店秦志旭、新源丰号符辉安、新茂隆号史仁章、瑞昌号黄辉明、雅乐轩波楼张泮金、遂意烟馆林扬清及武陵龙兴寿等。
1917年,会馆前馀地增建二层楼屋宇设为侨南学校,1918年落成。除了後座原为天后宫庙外,前座添建的正门则悬掛“雪兰莪琼州会馆”设办事处,二楼为两间教室。

天后宫投标承办制
原址拆除扩建馆宇

1925年,会馆依据中国南京委员制,总理制改为主席制,一直沿用至1965年。
1941年,日本蝗军侵占马来亚前,先后出任会馆主席者有王兆松、林翼民及龙历儒等诸先生。
二战日治期间,馆务停顿,侨南学校停办。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马来亚光复后,会馆恢复活动,重新登记馆员,侨南学校复办。由这年开始,侨南由夜校改为日夜学校(夜学为补习班)。
1946年,会馆复兴后第一届职员选举,吴慕光先贤当选主席。这时期,复馆复校工作艰巨,领导层责任重大,吴慕光领导群伦,倾力整顿馆务,任劳任怨,公尔忘私,令人肃然起敬。1947年12月21日,召开馆员大会,林翼民先生当选主席。
1948年,96位乡亲因触犯入境条例,遭马来亚当局遣送出境。会馆施予援手,除资助旅费共460元外,每名离境乡亲更资助35元。
此外,会馆成功争取18名乡亲妇孺获准担保,在本地居留下来。这年海南岛风灾肆虐,损失惨重,会馆特拨款1000元,通过琼联会汇返琼岛救灾。
由本年起,天后宫香火管理,开始实行投标承办制度。
1949年韩战爆发,胶锡价格飞涨,各行各业兴旺。会馆开始关注两大计划─重建会馆及迁建校舍。但鉴于人力财力有限,如果两大计划同时进行,则会馆财务负担过重,於是遂有先重建馆宇抑或先迁建侨南之议。
当时,侨南觅购新校地,即不易又费时,而建馆方面,则只需原址拆除扩建即可。1950年1月20日,会馆执委会议推翻原来先建校后建馆的议决,准备先进行建馆计划,并选出林翼民、吴慕光、林猷昌、黎先统、庄运昌、吴达德、符振煌、冯维祺、张佩文、王国泮及龙学岱,由吴慕光担任召集人,组成了重建馆宇委员会。预计只建三层楼,建筑费大约7万元。

先迁校后扩建会馆
侨南学校迁至现址

1950年5月7日,会馆召开琼侨大会,正式产生“雪兰莪琼州会馆重建馆舍委员会”。5月21日,重建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选举各级职员。6月4日,重建委会第二次常务会议,通过聘李南燕为绘测师。7月22日,重建会第叁次会议,通过章程及拟定宣言,并推举建馆委员122人,各埠名誉会长102人。
正当各方如火如荼,从多方面进行建馆工作之际,政府当局计划拓宽苏丹街马路,会馆图测不获批准,建馆工作遂告停顿,无法进行。
重建馆舍计划受挫,会馆领导人及众乡亲却充份发挥了海南人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立即将建馆目标,改为先建校后建馆。
1951年,会馆会员已达958人之多,侨南学校因学生增加,正准备开办初中班。可是,政府当局却在此时实施新薪津制,附设在会馆的侨南学校接获公文通知不符合规格,登记注册发生问题。
1953年,会馆领导层积极觅地,方便进行侨南迁建工作。1954年,馆员大会上议决购地重建校舍,并组织建校委员会负责其事。
最先,益友轩俱乐部同人献捐一地段以供建校,惟该地不足用,乃转售得2万8000元充作建校基金。后来,便在吉隆坡彭亨路购地两英亩,并将原有洋楼二座修理暂用。
1956年,侨南迁至上述洋楼上课。翌年复於校地后段兴建两层楼之校舍,拥有15间教室。1958年校舍落成,建筑费共耗21万馀元。
1958年11月23日,会馆执委会议议决遵循政府之政策,由学校召开赞助人大会,改选董事,并改制为国民型华文小学。
侨南学校之历任校长为莫如德、孟一青、王月轩、韩域、林凤栖、林育才、许汉雄、王坚白、吕承政、郑心融、符冠雄、黄文循、朱祯华、凌波、林勋、龙程铨、周昌言(署理校长)、龙鹏发等等。
至于会馆重建工作,执委会多次呈上图测,积极争取当局批准。
1958年,吴达德先生当选会馆主席,在新旧职员交卸仪式上,吴氏当场认捐建馆基金1万元。此外,王国泮及林猷昌等乡贤也纷纷响应认捐基金。6月8日,召开馆员及乡侨联合大会,增加推举建馆委员名额至170人,选举各级职员,恢复展开建馆工作。
馆宇图测获批准后,却又因馆所地段原无牙兰,须先办妥补领手续始能动工兴建,这导致建馆计划再次延误。

抵押产业筹建9楼大厦
掀捐献建馆基金热潮

1960年,黎先统先生接任主席,会馆继续呈文申请补领地契,惟吉隆坡当局以会馆地段前狭后宽,有碍市容观瞻,必须将后面所加大的15尺,统一整理,方可批准。
10月23日,同乡大会议决遵照政府市容计划,缩小馆址后段面积,俾前后宽度相同。大会授权主席黎先统、上议员林熙鸿及副主席林猷昌三人,负责委托律师覆函政府当局,要求补发地契,以便进行建馆。
有关会馆大厦重建,原先执委会通过为四层楼建筑。会馆牙兰(地契)方面,在经过多年的陈情与交涉后,终于在前窄后宽之原馆址地段拉直而失去后殿的15尺后获得批准,地价亦随之减至30,726元。重建图测曾多次修改。1962年春补领正式新牙兰后,九层楼大厦图测亦获政府批准。
会馆大厦建筑工程,由工程师林明水义务担任策划。
1962年,上议员林熙鸿接任会馆主席。在春祭联欢宴会上,掀起了捐献建馆基金热潮,认捐总额达11万余元。林熙鸿个人独捐1万元。
5月19日,执委会议议决,依照原址建馆,并通过扩大组织,建馆委员名额增至257人,修改宣言及奖励条例,聘请受薪秘书,以“雪兰莪琼州会馆重建馆宇委员会”正式名义,订制各种文件及单据,分组出发劝捐建馆基金。
由于拆楼建馆,会馆办事处及天后宫必须暂时迁出。天后宫起初欲迁往侨南学校,后觉不妥,才改为迁往增江新村崇真堂。会馆办事处则迁至古路律74号楼上雪兰莪汽水联合公司内。
1964年,正当建馆工程进入密罗紧鼓之阶段,筹建费用有不足之虞。12月22日所召开的馆员大会中,通过以产业抵押或其他方式,向银行借贷15万元。(编按:其后因增建至九层楼,遂在翌年之大会中先通过借贷25万元,最后又增至35万元),抵押产业为苏丹街83号及谐街49号。

新大厦落成副首相开幕
重视福利重点栽培青年

耗资达50馀万元之9层楼新大厦,於1965年竣工。同年8月15日,本馆敦请当时副首相敦阿都拉萨於庆祝76周年纪念暨新厦落成开幕礼上主持剪彩。

新大厦落成后,底层至5楼出租生息,其馀充作本馆办事处及礼堂,顶层为天后宫(现已迁至乐圣岭天后宫)。

1966年,工作重点著重青年部的组织,并加强奖学金事宜。5月28日,理事会议决组织青年部,8月28日,著手筹组青年部,并选出以龙历文为首的一个11人筹委会。

1967年,会务进行堪称顺利,比较重视福利工作。12月17日,会员大会中选出新职员,林熙鸿等仍以众望所归,多属蝉联。青年部于8月22日召开会议,并选出首届职员,主任为吴慕光。

1979年,对同乡拿督林猷昌、龙莆宾、庄迪福、侯亨华及龙田乃的竞选国州议席,本馆联席会议呼吁同乡大力支持。

1970年10月24日,会员大会选举结果,重要职委大多蝉联。是年青年部的乒乓队颇积极活动。

1971年,吉隆坡市区正月2日大水灾,会馆尽力协助受难同乡,共达163户,其中74户为馆员,89户非馆员家属,共拨出救助金9995元。同年5月建天后宫庙宇之倡议重提。

1971年12月26日的常年会员大会,选举了新届职员,却不幸发生选举纠纷,纠缠日久,使会务进展颇受影响,直到1972年初,才告一段落。

1972年,由龙学品接任主席一职。同年九月,倡议设立施诊所,行仁布义,众所鼎力,于10月29日开幕。

隆大水灾重提迁庙论
百年馆庆天后宫开幕

1971年,吉隆坡市区正月2日大水灾,会馆尽力协助受难同乡,共达163户,其中74户为馆员,89户非馆员家属,共拨出救助金9995元。同年5月建天后宫庙宇之倡议重提。
1975年,物色庙地小组主任陈群川局绅已向市长申请天后宫现址最前方一段约1万2000尺之地作建庙用途(按天后宫现址,并非此地段,而是由丹斯里林梧桐以较高处另一段达一英亩半之地半赠送换此地段)。
1976年9月18日改选,1976、1977年度职员多蝉联。是年积极继续推行福利、青年部、奖学金等项活动。1977年,倡设“琼州基金”,并以“雪兰莪琼州会馆天后宫建筑基金”开银行户口。
1978年,会员大会选出新职员,重要职位皆属蝉联,但增加了一批商界后起之秀,是年进行广招会员运动。
1980年,建庙大计得以顺畅进行。1981年刊登建庙工程招标启事。
1983年3月26日,为筹建天后宫义演,举办“巨星之夜”。11月27日(农历十月廿叁日)上午11时,天后宫举行一项隆重肃穆传统升梁仪式。
1984年7月15日,执委会议中,选出陈敦川(召集人),龙学品、李雄之、林猷甲、龙月梅、王弗诚、陈斗川、陈孟龄组成一小组,以策划再次举办“巨星之夜”。1985年,为筹天后宫建筑基金而成功申请得发售150万张彩票,每张2元之准证。
1988年8月5日,第二次执委会议中成立“庆祝成立一百周年庆典筹委会”。
1989年,会馆成立100周年,以及举行天后宫开幕,因此负责筹备工作各委员会的工作积极展开。1989年9月3日,天后宫举行盛大开幕仪式,由时任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长拿督李金狮主持开幕仪式。 本馆于1991年9月2日正名为“雪隆海南会馆”。

观念现代化管理专业化
为华社带来新气象好典范

雪隆海南会馆成立迄今(2020年),已迈入131年,而位於樂聖嶺的天后宮也已有31年的光景。
回顾过去,雪隆海南会馆的延续与发展,大约可分为四阶段:1889年至1941年,为奠定基础阶段。日治时期,活动几乎完全停止。由1947年到1964年是为重生茁长时期。
1965年苏丹街馆宇扩建,以及侨南学校迁建完成,可视为第3阶段发展里程碑。由1966年迄今(1999年)的33年间,以兴建金碧辉煌、巍峨壮观的天后宫为其代表作,标志著雪隆海南会馆发展掀开新的一页,朝向一个新纪元。
雪隆海南会馆、天后宫及侨南学校原属叁位一体。侨南学校在战后由苏丹街迁往彭亨路新校园。天后宫于1985年初矗立于吉隆坡乐圣岭,现已成为首都著名旅游胜地。同时,苏丹街海南会馆办事处也迁往天后宫,原有九层楼馆所大厦,5楼充作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办事处,及租予益友轩俱乐部。6、7楼供海南青文艺团进行活动,其他单位供出租。
范海桑田,百年人事几番新,雪隆海南会馆对社会的贡献,虽不能说丰功伟绩,但在历届理事不屈不挠的带领下,雪隆海南会馆在社团组织中,扮演的角色日益吃重,是全国所有会馆中,活动最多最引人瞩目的会馆。
2002年4月,雪隆海南会馆荣获ISO 9001证书,是亚太区首个乡团取得品质管理体系证书,意味着雪隆海南会馆响应兴革运动,率先走向观念现代化、管理专业化、组织年轻化、活动多元化、体系制度化的管理方式,为21世纪资讯时代作好准备,为华社带来新气象,亦是良好的典範。
目前,雪隆海南会馆有逾20个小组,计有教育组、福利组、公关组、青年团、妇女团、龙狮团、乐龄组、雪隆海南会馆佛学会、婚姻注册组、综合管理体系(IMS)委员会、国内外事务组、薪金评估委员会、招标及采购评估委员会、捐款鉴定委员会、产业发展委员会、学术与出版委员会、环境规划与维修组、资讯科技组等等。